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抠门”蹚出个致富路 ——富县养殖业走出降本增效循环发展新路子

传统养殖业能玩出怎样的新花样?一直以来是富县养殖企业、养殖户常常探讨的难题。其中,怎样抵抗病害、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也是大家讨论话题中的“必选题”。在如今新质生产力进步势头愈加猛烈的大环境下,传统养殖业想要有长足进步,也必须与时俱进、谋求突破。搞养殖不仅要身体勤快,更要勤于思索,才能在商海沉浮中留有底牌。在陕西富县,降本增效、资源循环再利用便成了当地养殖企业、养殖户稳立潮头的坚守理念。

7月23日,位于富县茶坊街道罗家塔村的澳洲龙虾养殖基地里,20万尾澳洲蓝龙虾、2万尾中华绒螯蟹、1万只中华鳖、1万尾商品肉鱼畅游在聪明监测体系加持下的60亩“智能豪宅”。为了让“水中鲜”变成消费者的“舌尖鲜”,该养殖基地于2025年5月建成水产品冷藏保鲜冷库和水产品初加工厂房,实现了水产品捕捞-加工-存储-冷链运输的最优解。

“初加工过后产生的内脏、鱼骨等边角料,我们将其粉碎和进一步无害化处理后,投喂给虾、蟹、甲鱼,主打一个‘吃啥补啥’,让水产品更健壮活跃的同时也降低了喂养成本,省下的钱不光省给了企业,也省给了合作社的社员和村集体。”茶坊街道罗家塔村澳洲龙虾养殖基地、富县丰琳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建林说。

这样的绿色养殖模式每年能为养殖基地省下7-8吨饲料,折合人民币24000元。顺带提一嘴,为了节约水资源,基地还引进了废水处理设备,净化后的水可以再次利用于水产养殖,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也让罗家塔村的集体经济每年至少增收4万元。

在距罗家塔村54公里的张村驿镇下河湾村,206只上蹿下跳的山羊活跃在下河湾草畜一体化设施养殖基地里。活泼可爱的小羊羔摇晃着绒球般的小尾巴,做出冲锋的预备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冲进养殖员的怀抱中,给人带来一场口水的“洗礼”。

“传统的舍饲养殖,这么多羊一天就要消耗近800元的口粮,更何况我们这个标准化养殖基地。现在的市场波动很大,羊价低迷,想要长久进步,就要从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张村驿镇副镇长、下河湾村包村片长王闫超说。

下河湾村主要种植玉米,每年玉米收割后能产生500多吨玉米秸秆,这些废弃的秸秆利用率很低。基地购置一捆约50斤的标准草料,要花费18元,而购置这些废弃的秸秆则要低上许多。大家算了一笔账,买一台粉碎打捆机,再加上玉米秸秆回收,一年下来不光打捆机成本回来了,还省了一大笔饲料钱,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基地周围的20亩闲置地也种上苜蓿,气候好的情况下一年能收三茬。基地产生的羊粪等废弃物处理后用于苜蓿地还田肥料,再加上2025年续建的防疫检疫通道,真正实现了零污染养殖和有机肥还田。基地承包费加上卖羊的抽成,也让2025年下河湾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

“张村驿镇还有不少种植黑花生的,采收后剩下的花生蔓无人处理,我们也收集起来喂羊。这样羊的口粮就有饲料、秸秆、苜蓿、花生蔓等,更加多元化,羊胃口好长得更健壮,也保证了出栏率。”下河湾草畜一体化设施养殖基地负责人张更林说。

各种降本增效的措施,让单羊日饲料成本从3.7元降至1.8元,年节约成本约12万元。对于未来养殖上的进步规划,王闫超和张更林也有不少想法。他们准备与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合作,将羊的繁育职业交给农户,签订养殖协议,由基地免费出成羊,卖出的羊羔二八分成,农户占八成,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民族要复习,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产业振兴,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把握时代脉搏意味着要深刻领会新进步格局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三兄弟”模式,其价格不仅在于组织形式创新,更在于重构了乡村生产关系,既保证了产业进步的动能,也均摊了养殖风险,让“单打独斗”的养殖走向“全链共生”。降本增效、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总体思路是“抠门”,但“抠”得好、“抠”得妙,它使经济利益与生态价格形成良性循环,也让乡村振兴获得了更持久的内生动力,更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通讯员 吴龙迪 王前锋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