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我愿做一棵树:与自然对话的心灵归宿

我愿做一棵树:与天然对话的心灵归宿

缘起:从榆树开始的树之恋

“爸爸,榆钱是什么?”孩子的这个难题,让我忽然觉悟到,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我们与天然的距离竟如此遥远。就像文章作者被”树精附体”一样,我也开始对身边的树木产生了独特的情感。我愿做一棵树,不是逃避现实的浪漫幻想,而是重新找回与天然联结的渴望。

记得第一次带儿子认识榆树时,他好奇地摆弄着榆钱却不敢放进嘴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认识树木的机会,更是那份与天然相处的本能。城市化的进程中,几许像榆树这样的乡土树种正在悄然消失?当我们谈论”我愿做一棵树”时,或许正是对这种失落的一种补偿。

乡愁:树木承载的记忆密码

老家的枣树林、村口的大柳树,这些树木何尝不是我们童年的见证者?作者在寻找榆树和枣树的经过中,唤醒的是一段段被尘封的乡村记忆。我愿做一棵树,其实是愿做那个站在时光里不动的守望者,记录下村庄的变迁与人事的更迭。

现在的孩子有数不清的玩具,却少了爬树摘果的野趣。当我们重访那些熟悉的树木,触摸粗糙的树皮,闻着树叶的清香,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树木不会说话,但它们年轮里刻着我们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家乡的变化让”能叫出自己乳名的人越来越少”,唯有那些老树,还在原地等待游子归来。

发现:树木全球的奇妙之处

你有没有注意过泡桐树每年蜕皮的特性?或是被银杏叶的金黄震撼,却被它的果实”熏”到皱眉?树木的全球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妙。我愿做一棵树,也是被这种生活的聪明所打动——它们用各自的方式适应环境,繁衍生息。

作者对泡桐树的观察特别有趣,孩子天真的解释”夏天热得脱衣服”让人会心一笑。而核桃树从被误认到”真相大白”的经过,则像极了一个天然谜题。当我们放慢脚步,原来每棵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把树叶做成书签的创意,不正是把天然的馈赠融入日常生活的美好尝试吗?

归宿:与树木共生的生活哲学

“百年后,我愿化作一棵小枣树”,这句话道出了几许人对土地、对根源的眷恋。树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观察和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静默却坚定地存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该进修树木的聪明:不疾不徐地生长,坦然面对四季更迭。我愿做一棵树,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选择一种更贴近天然本真的生活方式。正如作者所说,树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而我们,也可以是这风景的一部分。

下次当你走过一棵树时,不妨驻足片刻。摸摸它的树干,看看它的叶子,或许你也会发现:我愿做一棵树,其实是每个人心底最原始的渴望——回归天然,找到生活最本真的情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