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黑斑病是由真菌(如链格孢菌 Alternaria spp. 等)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山药块茎和藤蔓,导致块茎出现黑褐色病斑、腐烂,严重影响质量和产量。下面内容是综合防治措施,需结合农业、化学和生物手段进行防控:
一、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轮作倒茬
黑斑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避免连作是关键。建议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轮作3年以上,或与非寄主作物(如棉花、豆类)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
严格选种与种薯处理
选无病种薯:播种前挑选表皮光滑、无破损、无病斑的健壮块茎作种,剔除带病、腐烂或虫蛀的种薯。
种薯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种薯15~20分钟,捞出晾干后播种;也可用草木灰(含碱性)拌种,抑制病菌萌发。
土壤消毒与耕作管理
种植前深耕土壤(30cm以上)并晒垡15~20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灭部分病原菌;或每亩撒施生石灰50~75kg(调节土壤pH至微碱性),抑制病菌繁殖。
避免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种植,整地时起高垄(垄高30~40cm),确保雨季田间不积水,降低湿度。
田间清洁与健身栽培
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藤,收获后将病薯、病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深度≥60cm),减少越冬菌源。
合理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如鸡粪、牛粪)和磷钾肥(如过磷酸钙、硫酸钾),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后期可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进步块茎抗病能力。
二、化学防治(关键时期用药)
抓住发病前预防和发病初期治疗两个关键期,重点喷施块茎基部、藤蔓中下部及地表,阻断病菌传播。
防治阶段推荐药剂使用技巧播种前(土壤处理)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按1:100比例与细土混匀,撒施于种植沟内,每亩用量1~1.5kg,保护种薯免受土传病菌侵染。发病前(预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稀释600~800倍液,均匀喷雾全株及地表,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治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咪鲜胺水乳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苯醚甲环唑(10%)稀释1500~2000倍液;咪鲜胺(40%)稀释1000~1500倍液;吡唑醚菌酯(25%)稀释1500~2000倍液。重点喷施块茎基部及病斑处,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注意:药剂需轮换使用(如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杀菌剂交替),避免抗药性;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确保食品安全。
三、生物防治(辅助措施)
可配合使用微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繁殖,增强植株抗性:
木霉菌制剂(如木霉T22):定植前按1:100比例与细土混匀,撒施于种植穴周围,每亩用量2~3kg,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抑制病菌。
枯草芽孢杆菌:稀释500~800倍液灌根或喷雾,每亩用量50~100kg,激活土壤有益菌群,减轻病害。
四、注意事项
精准识别病害:黑斑病块茎病斑呈黑褐色至黑色,边缘有明显晕圈,病部稍凹陷,后期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孢子);需与炭疽病(病斑圆形、红褐色、轮纹状)区分。
重点保护块茎:山药块茎膨大期(7~9月)是黑斑病高发期,需增加喷药次数,重点保护块茎基部(近土表部位)。
避免伤口感染:农事操作(如中耕、除草)时避免损伤块茎,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怎么样?经过上面的分析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山药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产量和质量。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调整方案,必要时咨询当地农业技术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