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北上现象引发担忧
今年夏天,许多北方居民发现,蚊子不仅数量激增,而且更难对付。以往常见的“灰蚊子”逐渐被一种体型更小、行动更敏捷的“花蚊子”取代,它们叮咬后留下的包更大、更痒。这种“花蚊子”就是白纹伊蚊,也被称为亚洲虎蚊,是全球最毒的蚊子其中一个。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白纹伊蚊仅占北京蚊子种群的30%左右,但到2023年已上升至43.08%,几乎与本地淡色库蚊持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蚊子不仅携带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等多种致命病原体,还在不断向北扩张。那么,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全球最毒的蚊子批量北上?
气候变化是最大推手
蚊子对温度极其敏感,而全球变暖正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气温升高让蚊子的活跃季节延长,原本只能在热带生存的白纹伊蚊,如今已适应温带气候。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白纹伊蚊在我国暖温带地区的分布面积增加了10%,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成为其新家园。更可怕的是,科学家预测,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到2050年,白纹伊蚊可能蔓延至全国大部分人口密集地区,风险期甚至可能从4月持续到10月。
城市化与降雨助长蚊子繁殖
除了温度,频繁的降雨也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白纹伊蚊喜欢在小积水中产卵,例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电动车棚凹槽等。今年夏季北京频繁降雨,导致各处积水增多,蚊虫密度随之飙升。
城市化进程同样为蚊子创新了便利条件。高楼大厦的排水体系、绿化带的水洼,甚至居民家中的水缸,都可能成为蚊子的“温床”。因此,清理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是遏制蚊子扩张的关键措施。
蚊子进化加速,传统驱蚊技巧失效
更棘手的是,蚊子正在快速进化。长期使用杀虫剂让白纹伊蚊产生了抗药性,广州部分地区的蚊子甚至对主流驱蚊成分完全免疫。北京居民也发现,往年有效的驱蚊喷雾今年似乎不管用了。
专家建议,应对抗药性蚊子,需采用“环境治理+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的综合策略,例如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定期清理积水等。同时,科学家也在探索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绝育雄蚊或利用天敌蚊种“以蚊治蚊”。
小编归纳一下:人类能否战胜蚊子?
蚊子作为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其中一个,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虽然科学家尝试用疫苗、转基因技术等手段控制蚊媒病,但彻底消灭蚊子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最现实的应对方式是加强个人防护,减少蚊虫孳生环境。未来,全球变暖可能进一步加速蚊子北迁,这场人与蚊子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