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草原上的鼠是什么 草原上的鼠叫什么_ 草原上的鼠类

草原上的鼠是什么 草原上的鼠叫什么? 草原上的鼠类

草原上的鼠类种类多样,其名称和特征因栖息环境及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下面内容是主要种类及其特点的归纳:


一、常见草原鼠类及学名

  • 达乌尔黄鼠

    • 别名:草原黄鼠、大眼贼、豆鼠子
    • 特征:体型中等,头大眼圆,尾短且蓬松,背部棕黄褐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以禾本科植物为食,昼行性。
    • 生态影响:啃食牧草根系,破坏草场,加速沙漠化。
  • 布氏田鼠

    • 分布:典型草原(如内蒙古中部),偏好退化草原环境。
    • 特点:擅长挖洞,群体活动,对放牧影响显著。大量挖掘导致地表形成次生裸地,加剧草场退化。
  • 鼹形田鼠

    • 别名:翻鼠、推土老鼠。
    • 特征:地下生活,地表可见密集小土丘(直径0.15~0.25米)。栖息于湿润草原或荒漠,以植物根茎为食,洞穴结构复杂,有冬夏巢之分。
    • 分布: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 长爪沙鼠

    • 栖息地:荒漠草原及戈壁边缘,耐旱性强。
    • 食性:以植物种子和绿色部分为主,繁殖力强,易在退化草原形成鼠害。
  • 草原犬鼠

    • 分类:属松鼠科草原犬鼠属,常被泛称为“土拨鼠”。
    • 特点:群居,擅长挖掘复杂洞穴体系,形成“城镇”式群落。其活动疏松土壤、促进牧草更新,但过度繁殖会破坏草场。

二、独特环境下的鼠类

  • 高原鼠兔

    • 分布: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兼具地面和地下活动。
    • 危害:啃食草叶并挖掘草根,导致地表裸露,加速高寒草甸退化。
  • 东北鼢鼠

    • 习性:地下穴居,怕光畏风,以根茎为食。常见于高寒草甸和农田,挖掘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 子午沙鼠与黄兔尾鼠

    • 分布:荒漠草原,耐旱性强,以耐旱植物为食,适应极端干旱环境。

三、生态影响与防治

  • 破坏性

    • 啃食牧草、挖掘洞穴导致草场退化,鼠群密集区域可形成次生裸地。
    • 排泄物和尸体虽能改善土壤肥力,但过度繁殖会打破生态平衡。
  • 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鹰、狐)控制数量。
    • 物理防治:设置捕鼠器械或陷阱。
    • 生态恢复:休牧还草、围封禁牧,重建草原生态。

四、注意事项

  • 疾病风险:部分鼠类(如旱獭)携带鼠疫杆菌,需避免直接接触。
  • 保护与利用:草原犬鼠等物种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需平衡防治与生态保护。

若需进一步了解特定鼠类的分布或防治案例,可参考来源中的详细研究。


返回顶部